本网讯(通讯员:唐紫薇,杨帆)11月24号,博文国学社在国学馆再一次进行了关于簪子小知识的讲解和动手制作簪子的课程,进一步的帮助大家体验到了国学文化的悠久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史里,关于发簪的记录非常丰富。簪是古代男女均用的一种别住发髻的条状物,可以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在古时,簪子被称作“笄”,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仪礼·士昏礼》中有:“女子许嫁,筓而醴之,称字。”这是发卡。《士冠礼》中有“皮弁筓,爵弁筓。”这是弁筓,即古代插在贵族官帽上的簪子。《服饰文化》也载“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在中国古代,汉族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古代发簪精巧华美,分别有笄,簪,钗,华胜,擿,步摇,梳篦。在近现代,随着人们的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
发簪的历史渊源极久,在春秋时期,礼仪的发展,让发簪成为一个成年礼上不可缺少的角色,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剃发易帜,在清朝的统治下,男子放弃了原有的成年礼---加冠,但女子还保留着一定形式。

发簪,不仅仅是一件华美或淡雅的饰品,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变,凝聚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精魂。
(通讯员:唐紫薇,杨帆)
共青团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委员会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社团联合会
博文国学社
2017年11月25日
